上蒲溪瑶族乡人民政府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4-08-27 10:21 信息来源: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
上蒲溪瑶族乡人民政府2024年上半年
工作总结
半年以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以及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在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支持下,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团结带领广大干群,在困难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保稳定,在稳定中创和谐,确保了全乡经济社会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现将过来工作总结如下:
1.驰而不息,抓好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推动茶叶、油茶、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产业发展,完成当峰魁茶基地第一轮建设,产值达到30万元;茂兰冲油茶基地已经完成前期林业审批,预计下半年10月份可以开工建设;田坪新增中药材钩藤基地200亩,有序引导当峰、五宝田、田坪的百合种植产业,完成百合种植40亩,六屋场花椒基地正式纳入项目,年内可以完成基地建设,连同罗子山打造花椒生产区。全面推广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在五宝田、梯田发展“稻+鱼”200亩,做好优质稻生产扩面,在五宝田、梯田和上蒲溪完成1000亩优质水稻播种面积,在小五宝田完成50亩高标准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山鸡养殖抗风险能力增强,以宝树坪、茂兰冲为中心的山鸡养殖产业稳步发展。林木加工产业稳中有升,带动脱贫户增收效益明显,半年为脱贫户发放务工工资达到80万元。
2.继续做好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山青水绿的秀美村庄。以当峰村胜泥冲院子为模版,结合各村微景观建设,继续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当峰村胜泥冲院子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提升,完成了第二期提升改造工作,打造乡村书社。六屋场、五宝田村小五宝田微景观建设突出特色亮点,宝树坪市级美丽村庄建设如火如荼。
3.聚焦农文旅,打好产业基础、谋好长远发展。充分用好传统村落集聚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文旅资源,深入挖掘旅游资源,讲好旅游故事。文旅局已经完成五宝田古村维修方案设计,即将启动维修,同步将启动五宝田耕读文化挖掘工作。古村民宿建设第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初步具备了接待能力,能够做到有饭吃、能够住、有地方看,真正实现吃、住、玩一体化。
4.多维度发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好短板,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向县公路局争取道路维修项目,县公路局将对蒲潭到六屋场村部,上蒲溪村到宝树坪亭子的破损路段由公路局进行一次全面维修,上蒲溪学校到蒲潭村的公路已经被公路局纳入“白改黑”项目。同时,把乡村振兴挂牌整改作为下半年最重要的工作,用好特岗、产业发展奖补等措施实实在在增加群众收入,解决“三保障”和安全饮水问题,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力争高标准通过国家、省级评估验收。
5.办好民生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巩固兜底性民生、筑牢基础性民生、改善普惠性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施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半年来引导新增就业超过100人。推动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扩面,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健全关爱帮扶体系,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保障,实现特困人群救助全覆盖。持续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和待遇保障工作,高标准的举办“八一”庆祝表彰大会。大力支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完成学校改造第二期建设,“10”套希望小屋上半年全部建设完成,“六一”期间协调广州爱心协会人士为学校捐赠了10万。积极应对强降雨,全力做好了灾后恢复,抢通塌方道路27处次,地灾搬迁1户,地灾点整治1处,水源点修复5处,溪堤维修3处,人行便道空板修复31处,有效地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快地实现了灾后正常生活的恢复。
6.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一个也不能少。防范化解各种风险隐患。优化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提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执法能力和水平,对道路交通警示、标志、标牌进行添置更换和维修。开展各类安全生产检查15次,上报风险隐患20余条,并全部处置到位。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进行整治,联合黄溪口交通队开展交通秩序联合执法,一共开展执法10余次。开展溪道保护执法5次,责令恢复2处。继续做好消防大检查、森林防火、防汛等各项工作,通过张贴安全生产警示标语,发放安全手册,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7.依法行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行政效能。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强化政务公开和备案审查,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坚定不移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效能,除了重拳出击整治“索、拿、卡、要”等雁过拔毛式腐败外,完成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3起。
二、存在问题
1.产业优势不突出。根据各村的不同特点,明确了产业发展区域规划,也实实在在地发展不少农业产业,但是产业规模不大,优势不明显,抗风险能力不强。
2.基础设施短板加剧。得益于脱贫攻坚期间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近几年自然灾害较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修复不彻底。加上原有的基础设施经过长时间使用破损严重,目前基础设施欠账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