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农业产业化系列调研之三:发挥传统优势 做强蔬菜产业

发布时间:2011-12-28 16:38 信息来源:县政府经调室

 
蔬菜作为我县的传统农业产业,其生产周期短,产量高,效益好,市场前景广,是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如何将蔬菜这一传统产业发展壮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段,我们经调室与县农办、蔬菜办同志一道,深入有关乡镇和蔬菜基地进行了调研走访。通过调查,我们深切地感到:要做大做强我县蔬菜产业,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传统优势,走基地规模化生产之路。
一、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调查中,我们重点走访了孝坪千里坪、潭湾南庄坪和龙头庵蔬菜基地,从这3个基地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我县蔬菜产业可以用“基础较好、问题不少、前景可观”12个字来概括。
“基础较好”,指的是我县蔬菜种植业发展较早,从上世纪70年代逐步兴起,目前在种植规模和技术上具有一定基础。
——种植面积初具规模。全县现有蔬菜播种面积9万余亩,占耕地面积近30%,主要分布在沅江及其支流沿岸的龙头庵、孝坪、潭湾、辰阳、安坪等17个乡镇。其中,孝坪镇千里坪和龙头庵蔬菜基地种面积已达到1.2万亩,年产值近8000万元。目前全县已创建蔬菜专业协会6个、加工企业1个、加工作坊1个,蔬菜年产值达到2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已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近年来,县农业部门通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资金,共推广建设塑料大、中棚3000亩(其中特种水泥骨架大棚近1000座),遮阳网面积3000亩,防虫网250亩,频振式杀虫灯770盏,微蓄微灌设施600亩,建成蔬菜协会服务楼4栋,蔬菜交易大棚4个,完成了孝坪镇千里坪无公害蔬菜基地机耕道硬化工程和微喷灌设施,完善了四个蔬菜基地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信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质量安全不断加强。全县已完成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面积2万亩,完成辣椒、白菜、荸荠、西瓜四个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2007年,实现了农业部出境蔬菜基地注册登记认证,并顺利通过省市有关专家验收,鉴定“辰溪县生态蔬菜基地设施建设及综合配套技术应用”项目处于省内同类地区领先水平,获2007年度怀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种植蔬菜已成为当前部分农民增收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占菜民全部现金收入的近80%,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孝坪镇千里坪村农户种菜率达到了100%,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菜,仅此一项每年可增收近千万元,少数种植大户年收入可达10万余元。
——市场辐射力逐步增强。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种植规模较大的几个蔬菜基地,通过组织一批蔬菜经纪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大超市和商场直接建立产销关系,目前,我县大部分蔬菜主要销往长沙、邵阳、铜仁、怀化、吉首和常德等地区。
“问题不少”,指的是近年来我县蔬菜产业发展虽已具备了一定基础,但由于受种种因素限制,当前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造成了发展步伐有所放缓、甚至停滞不前的现状。
——生产模式欠优,标准化程度不高。据调查,目前大都菜农还停留在过去独门独户的传统种植模式,农户自己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品种繁杂,质量不高,未能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种植,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对市场的影响不大,由此造成生产成本过高,效益不明显。此外,由于蔬菜生产与加工脱节,标准化生产未能全面铺开。如老舵食品有限公司作为集食品开发、加工、销售、经营于一体的民营企业,主要从事山野菜加工销售,但规模过小,订单种植面积处于萎缩状况,严重制约了本地蔬菜规模化生产。全县无公害蔬菜认证仅4个品种,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为零,标准化生产亟待加强。
——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不强。现有的特种水泥大棚都是在2007年通过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支持而引进建造,目前约有30%的大棚出现了骨架断裂、连杆腐朽、棚膜老化甚至坍塌等问题。频振式杀虫灯约70%出现灯管损毁、线路老化、管护困难等问题,如龙头庵乡雪峰村仅杀虫灯管护及电费每年就要消耗4000余元。部分蔬菜基地水利渠道年久失修,抗旱困难,造成我县蔬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下降,加大新材料、新设施的投入刻不容缓。
——协会带动乏力,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合作组织联合带动作用不强。据调查,全县已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4家,其中蔬菜专业合作组织6家。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大部份协会是与农户之间没有产权关系的、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真正能够完成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实体型协会几乎没有,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协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健全和完善。
——销售渠道不畅,菜农收益难保障。一方面,没有形成品牌,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方面较为滞后,大路菜多,高档菜少,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县几乎没有一家蔬菜企业入驻,而菜农普遍没有等级意识,只顾产量,忽视质量,采后增值技术落后。蔬菜生产多数是混合采摘,毛菜上市,原菜交易,在包装物选择上很少考虑产品等级,在包装上不注重体现产品的质量等级。另一方面,销售十分被动,当前主要靠各地的商贩上门收购,一旦他们不来,整个产销链就断裂,菜农的收益将得不到保障。
——经费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发展无公害蔬菜主要靠行政推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过来,我县在蔬菜产业发展上虽已投入了一定的项目经费,但还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所需。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技术培训和推广手段相对落后,新品种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还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此外,由于受地域、销售方面的限制,在本县种菜的效益不高,大量掌握技术的本土种菜能手外出发展,造成了当地种植技术水平下滑,劳动力不足。以龙头庵乡为例,全乡外出种菜人数达到了2000余人,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技术人才的严重流失,也是导致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缓慢的另一大因素。
“前景可观”,指的是当前我县蔬菜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发展,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前景可观。
首先,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去年,国务院和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如湘政发〔2010〕31号文件中明确“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专项支持蔬菜产业发展。各级财政要相应增加预算安排蔬菜专项资金。省、市、县每年从价格调节基金中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安排用于扶持蔬菜生产发展”。其次,本县对蔬菜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县委、县政府将蔬菜产业发展摆上了更高更重要的位置,在县“十二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了“发展壮大油茶、金银花、蔬菜、生猪养殖和网箱养鱼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县委、县政府发展蔬菜产业力度空前。再次,我县现已具备优越的资源基础。自然气候条件优越,我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平均温度在17℃左右,光照充足,雨量充分,无霜期长,产地尚处于自然状态,无污染,能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我县地处长沙、贵州铜仁、吉首、怀化、邵阳的中心,区位优势突出,且蔬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横贯全境的溆怀高速公路、S223线和S308线两侧,大大缩短了与周边大中城市的距离,加之乡村公路网络不断完善,为我县蔬菜产品的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专业技术力量雄厚,县蔬菜办现有专业高级技术人员3人、中级2人、初级2人,同时拥有省农业大学和省蔬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的技术支持,加上现有生产基地的农民大部分具有较高的种植技术,这些都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加快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要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我们认为,必须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强化蔬菜产业的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蔬菜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菜篮子”工程行政首长负责制。县政府成立蔬菜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安排工作经费,强化工作措施。特别是蔬菜生产大乡,每年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蔬菜产业化发展相关政策,加大投入,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蔬菜基地建设,促进蔬菜产业加快发展。同时,要进一步理顺县蔬菜行业管理服务体系。目前,我县的蔬菜管理办公室和协会虽已成立,但因归属不清、资金缺乏,而无力正常开展工作,应有的作用未能发挥。
2、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是带动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按区域优势,统筹规划,集中建设一批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以典型引路的方法,使周围农民有样可学,有现场参观,辐射和带动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标准,整治土地、完善水利设施、维护田间道路和配套栽培设施,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蔬菜生产基地。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产地及产品的认证,创建我县独具特色的蔬菜品牌。各乡镇、部门要整合农业项目投入,落实优惠政策,建设现代化的蔬菜栽培设施,到2015年前,建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3、建立蔬菜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依托县乡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落实蔬菜技术服务专职人员,建立蔬菜科技服务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展“校地合作”,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为常年顾问,指导和培训蔬菜生产技术人员。加强县内外蔬菜生产技术交流与合作,定期安排优秀蔬菜生产科技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提高蔬菜生产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建立蔬菜生产技术人员与基地业主对接帮扶制度,促进基地与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体系良性互动发展。多渠道落实经费,提高蔬菜生产科技人员待遇,形成职责明确、责任与待遇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
4、建立蔬菜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完善设备设施和功能,定期开展蔬菜质量及农药残留检测。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落实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建立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队伍,要从生产基地到市场销售实行全过程监管。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管理,完善制度,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生产。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蔬菜生产投入品的监管,严格控制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硝酸盐、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化肥、灌溉水的施用。建立蔬菜农资投入品专业市场,完善农资销售档案,实行蔬菜质量追溯制度。加强上市蔬菜的监管,建立严格的商品蔬菜上市前农药残留检测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商品蔬菜达到质量安全标准。
5、健全市场营销网络。以蔬菜生产大户为基础,以蔬菜营销企业及经纪人为纽带,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制度,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搭建蔬菜信息交流平台,及时为蔬菜生产、销售提供准确的科技、市场信息。建设蔬菜专业市场,县城建设大型蔬菜批发市场1个,零售市场5个以上。大力招商引资,吸引蔬菜加工、营销企业落户辰溪,鼓励在县外建立销售窗口。
6、大力推进品牌建设。优质名牌农产品是高质量、高信誉、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集中体现,是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通行证”。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从提升产品质量着手,不断强化品牌意识,鼓励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业主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及产品认证,创建名优蔬菜品牌,建议对获得市级以上认定的蔬菜品牌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
7、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各类扶持。加大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征收力度,我县法定蔬菜面积仅为1389亩,目前已被侵占214.7亩,被污染737.3亩,应征收的新菜地开发基金额达116.8万元,建议按照5000元/亩的标准进行足额征收,征收的基金应用于蔬菜基地开发、改造及相关设施建设。同时,建议安排适当工作经费,并从价格调节基金中调剂部分资金,用于扶持蔬菜生产发展。
 
(调研组成员:米健、黄群、易德美)